近期,有旅客在社交平臺上反映,自己買好的機票悄悄發(fā)生了變化。在多家社交平臺上,記者發(fā)現有不少旅客都反映自己已經購買好的機票,在未經本人授權的情況下被人私自退票,隨后又擅自用更低的價格購買同航班機票。不少“被換票”的消費者發(fā)現,新老機票之間的差價通常達到幾百元,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所謂機票的“退高買低”,就是消費者在通過第三方購票平臺購買機票的時候,花費了比較高的價格,結果過了一段時間,卻發(fā)現自己先前購買的機票,被人悄悄退掉了,然后又以較低的價格重新購買了同一個航班的機票。有些細心的消費者發(fā)現了,有些消費者可能沒有發(fā)現。
雖然買的還是同樣的航班,也沒有耽誤消費者的出行,但是一些消費者心里還是難免會犯嘀咕:既然暗中有人可以把高價的機票退掉換成低價的機票,那為什么自己不能購買低價的機票,這豈不是可以節(jié)省少則幾十元、多則幾百元的機票錢?而按照航空行業(yè)內部人士的說法,目前國內機票大體的銷售方式分為直銷和分銷:直銷主要是由航空公司直接面向旅客銷售,提供的是航空公司直接的產品和服務報價;分銷則是通過網絡平臺、代理人、旅行社等各種中間商渠道去向旅客進行銷售。當旅客選擇了不同的分銷渠道,實際上就是從中間商處購票,部分中間商在機票波動時就動起了“賺差價”的腦筋。
具體說來,就是旅客提前購買一些高價格的機票,如果在航班起飛前,這個航班的票價降低,中間商有可能會在旅客不知情的情況下退票,然后出一個低價機票。這個差價是旅客的損失,也是航空公司的損失,可能是中間商渠道的利潤。
旅客的機票被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“退高買低”,看似沒有影響旅客的正常出行,但是卻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。因為很多消費者在買票以后,也會關注機票信息,如果發(fā)現機票降價,那么自己完全可以“退高買低”,從而節(jié)省出行成本,而現在這筆錢,卻被第三方賺走了。與此同時,消費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,中間商過度地使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,這種行為明顯侵犯了消費者個人信息受保護的權利,同時也侵犯了消費者財產安全的權利,這是一種典型的不誠信的行為。
為此,首先需要消費者在購票時,盡量選擇正規(guī)可靠的渠道,一旦出現侵權情況,要盡可能地保存證據跟商家和平臺溝通,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。其次,平臺也有義務盡量幫助消費者取證,加強對平臺上商家的審核監(jiān)管。最后,監(jiān)管部門要履行相應的職責、對這種行為加大行政處罰的力度,常態(tài)化發(fā)力,祛除行業(yè)亂象。比如不僅僅進行罰款,還要列入信用黑名單。情節(jié)特別惡劣的,甚至可以吊銷相應的從業(yè)資格和資質。(來源:燕趙晚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