釣魚城,原為釣魚山,位于重慶市合川區(qū)城東北5千米、嘉陵江南岸的釣魚山上,距重慶市主城區(qū)68千米。地理位置為東經(jīng)106°17′32″~106°19′22″,北緯29°59′30″~30°1′15″。其地當嘉陵江、渠江、涪江之口,控扼三江,自古為“巴蜀要津”。
釣魚城總面積2.5平方千米,整個山頂東西長1596米,南北寬960米,三山聳峙,三江匯流,山水相擁。主要景觀有城門、城墻、皇宮、武道衙門、步軍營、水軍碼頭等遺址,有釣魚臺、護國寺、懸佛寺、千佛石窟、皇洞、天泉洞、飛檐洞等名勝古跡,還有元、明、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、浮雕碑刻。
【旅游資源】
自然資源
釣魚城總面積2.5平方千米。整個山頂東西長1596米,南北寬960米。三山聳峙,三江匯流,山水相擁。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,傳說有一巨神于此釣嘉陵江之魚,以解合州百姓饑饉,釣魚山因此得名。因在釣魚山上修寨筑城,故名釣魚城。釣魚城內地理地貌保存完好,植被豐茂,登釣魚城舉目眺望,山巒起伏,河流蜿蜒,田園風光,歷歷在目,具有以“方山丘陵,平行陵谷”為地貌特征的自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歷史上的釣魚山是“紅樹青山擁釣臺”,主要樹種有香樟、黃葛樹、柏樹、馬尾松、慈竹、楠竹、桂花、蠟梅、柑橘、橙子、枇杷等。自然景觀有天池夜月、古桂飄香、峰頂白云、樟林鵑啼、古道奔馬、三龜石、東谷晴霞、薄刀嶺等。
人文資源
南宋時期釣魚城軍民抗蒙擊元連續(xù)36年,歷經(jīng)大小戰(zhàn)斗200次,釣魚城之戰(zhàn)以“蒙哥大汗戰(zhàn)死釣魚城下,蒙古汗國不得不從歐亞戰(zhàn)場撤軍”的史實而聞名世界,寫下中外戰(zhàn)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(zhàn)例。釣魚城遺址是迄今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戰(zhàn)場遺址。經(jīng)考古工作發(fā)掘,遺址具有明確歷史紀年、鮮明遺存特征、豐富的文物資源,現(xiàn)存人文資源由宋軍遺存、蒙古軍遺存及相關的人文要素三部分組成。宋軍遺存包括外城墻、內城墻、南一字城墻以及北一字城墻等城防設施遺跡,范家堰遺址、九口鍋遺址以及三龜石遺址等軍政設施遺跡,南水軍碼頭、北水軍碼頭、棧道遺跡等道路交通設施遺跡,還有水井、天池、皇洞、采石點、田等后勤保障設施遺址遺跡。蒙古軍遺存則為遺留下的攻城地道遺址。相關的人文要素主要包括南宋之前的懸空臥佛、千佛崖和護國寺等,清代的三圣巖造像,以及后世為紀念釣魚城精神而修造的紀念性建筑忠義祠及歷代題刻、碑刻等。
【自然景觀】
釣魚臺
釣魚臺因神仙釣魚傳說而得名,位于釣魚城南山之巔,獨釣中原石坊附近。是一片平敞的石巖,石巖上至今保留有不少人工打鑿且經(jīng)長期使用的遺跡。據(jù)民間傳說,遠古時代,三江洪水泛濫,眾多的災民紛紛逃奔到這座山上避難。山上沒吃的,就在災民們因饑餓瀕臨死亡之際,一位巨人從天而降。巨人在山巔的巨石上手持長竿,從滔滔的江水中釣起無數(shù)的鮮魚賑濟災民,使成千上萬的民眾得以生存。后來,人們感念巨神的救命之恩,將山頂?shù)木奘Q作釣魚臺,山也得名釣魚山。南宋祝穆在其地理總志《方輿勝覽》卷六四“合州”記載:“釣魚山,山南大石砥平,有巨人跡,相傳異人坐其上投釣江中,山以是名!
插竿石
插竿石為釣魚臺前一尊巨石,石上留有徑尺的石孔5個,傳說為洪水泛濫時,巨人垂釣用于插竿的孔。
飛檐洞
飛檐洞是釣魚城的暗道出口,位于釣魚城護國門以東100米處的城墻墻基下,觀景臺附近。原本是山頂石巖的一道裂縫,出口在城墻外峭壁中部,其地怪石嶙峋,下臨懸崖,草木繁茂,十分隱蔽。若從該洞口出城,需用繩索墜下,故有“可出而不可入”之說。
古桂樹
古桂樹位于護國寺大雄寶殿后丹墀左側的花臺中,高21米,胸徑0.8米,栽植于南宋紹興二十五年(1155年),思南宣慰田少卿捐資擴建護國寺之時,經(jīng)歷860多年。現(xiàn)為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一級保護樹。
天泉洞
天泉洞位于釣魚城水洞門左側300米處,城垣下崖壁間一天然石縫即“天泉洞”。洞身長20米,最寬處有10米,高2~8米。入洞數(shù)米即達洞廳前部,光線幽暗,巉巖凌空,石幔低垂。洞底為緩坡沙灘,淺溝隱現(xiàn),泉水叮咚。沿流水緩行,登上一層臺地,突見大廳頂部石隙直瀉一縷天光,與石隙中叮咚跌落的清泉相映成萬斛明珠,五光十色,構成一處“天泉飛瀉”景觀。
薄刀嶺
薄刀嶺位于釣魚城內三圣崖西側100米處,以兩面懸崖、嶺脊一道寬不盈尺的地勢構成。“兩面萬掛懸?guī)r,嶺脊薄如刀刃”,寬僅尺許的山路為釣魚城最險峻處,也是釣魚城西極目遠眺鉗形嘉陵江流與合川城區(qū)的最佳位置。
大天池
大天池位于釣魚城北部的二級階地上,大天池俗稱范家堰,其規(guī)模為釣魚城中14口天池之首。如今大天池仍有蓄水灌溉的作用。
三龜石
三龜石位于釣魚城北崖,崖頂上三尊峭石排列,凌空突兀,望去酷似三只巨龜伸著頸項。這里是釣魚城北遠眺山光水色的高地。
魚城煙雨
魚城煙雨為明代選址命名的合陽八景之一。所指的是釣魚城總體,既有實體景觀,又富神話色彩,遠望釣魚山酷似魚形,插旗山最高似魚脊,雙王墳下像魚頭和魚鰓。凡合州城下雨前,釣魚城雙王墳下有霧氣噴出,似魚嘴魚鰓在噴煙霧,由小到大,隨之籠罩整個釣魚山。這種現(xiàn)象,傳說為巴濮二王因在山上會盟相互決斗而死,玉皇大帝怒其血污染勝地,罰二王于墳底悔過。凡二王悔過需祈天相助時,則以煙霧為信,天皇大帝得報后即令雨伯施水沖洗山上的血污,以贖二王之罪。有人將釣魚山地形環(huán)境與神話相結合,因而命名此處為合陽八景之一的“魚城煙雨”。
石子山
石子山位于釣魚城東2.5千米處,是開慶元年(1259年)蒙哥大汗攻打釣魚城期間的御營處,F(xiàn)為小學校所在。
龜山
龜山又名炮臺山,位于釣魚城南面嘉陵江對面。蒙哥大汗攻打釣魚城期間其經(jīng)略大使史天澤駐于此地。
【戰(zhàn)場遺址】
水軍碼頭
水軍碼頭位于釣魚城景區(qū)標識墻的前面,在前山腳下的嘉陵江邊,是中國國內僅存的宋代軍港及江防要塞遺址。整座碼頭分為東(左)、西(右)兩大部分,總長400米。兩側以一字城墻屏障,后有一道高20米的自然山崖為退守防線。碼頭的東部為自然港灣,供水軍戰(zhàn)船停泊;西部是前伸至江邊的碼頭平臺,以巨石壘砌而成,四邊形的遺址殘基高出江面4米,長83米,均寬60米,由5層平臺構成,以供安置弩、炮,修造戰(zhàn)船和將領指揮作戰(zhàn)之用。釣魚城水軍碼頭與南外城結構緊密,連成一體,構成釣魚城主城之下山地和江岸的綜合防御體系。在釣魚城36年的防御戰(zhàn)中,守城軍民曾長期在水軍碼頭血戰(zhàn)堅守,成功地控扼江面,阻止蒙元大軍順江東下。遺址現(xiàn)場展示釣魚城軍民先后兩次修筑碼頭的過程、層臺上礮(炮)臺的分布,以及內部道路系統(tǒng)由西向東的改變狀況。
始關門遺址
始關門遺址位于釣魚城南一字城西城墻中段與上山旅游便道交匯處。2011年5月,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在南外城西一字城墻中段清理發(fā)掘出南宋時期的始關門遺址。遺址面積約20平方米,高約209米。城門是矗立在釣魚城南外城西一字城墻上的一道關隘,在與之相距400米的南外城東一字城墻中段已發(fā)掘出與其規(guī)模和構筑方式相同的南宋小東門遺址。釣魚城遺留的8道城門:始關門、小東門、護國門(南面)、東新門、青華門(東面)、出奇門(北面)、奇勝門、鎮(zhèn)西門(西面)皆構筑在地勢跌宕的險要之處,每一道城門的前面皆為陡峭的懸崖,無路可通。平時,施以棧道出入。始關門是南外城西側的出入通道,也是守城軍民的防御重點。
砲臺遺址
砲臺遺址位于護國門城樓,古樹附近!俺h”,亦作“礮”“礟”,宋蒙元戰(zhàn)爭時期攻守雙方廣泛使用的殺傷性武器。古人所謂的砲,皆是以機械裝置發(fā)射石彈的拋石機,釣魚城南水軍碼頭、始關門等處南宋砲臺、檑石堆的考古發(fā)現(xiàn)即是如此。
采石場遺址
采石場遺址位于釣魚城基本陳列一展廳正對的游步道頂端。為讓游人了解釣魚城筑城之艱難與古代民眾付出之艱辛,遺址還原了700多年前釣魚城筑城采石的勞動場景,其中的人物雕塑大小比例與真人一致。他們有的手握鋼釬在撬石頭,有的拿著手錘打鏨子,有光著胳膊抬石頭,同時還有前來送水的婦女與小孩,每個人物惟妙惟肖,充滿濃郁的生活味。
“九口鍋”兵工作坊遺址
“九口鍋”兵工作坊遺址位于釣魚城砥平而開闊的西巖上,上天梯上側。遺址原裸露面積近1000平方米,遺存有建筑基槽和柱礎,其間分布有表面磨制光滑、圓心猶如柱礎的“鍋”狀凹坑。
城墻
城墻憑山崖砌石而成,總長8千米。釣魚城降元后部分城墻被拆除,明清時經(jīng)過幾次維修,F(xiàn)存遺址墻面由下向上斜形的為宋城墻,墻面石砌垂直的為明、清城墻。
東新門
東新門是釣魚城中最為重要的一處戰(zhàn)爭紀念地,位于釣魚城東面、皇洞右側60米處,正對著城外的腦頂坪山堡。釣魚城三面環(huán)水,唯東面與陸地相連,東新門即為東外城的要隘。在釣魚城36年的防御戰(zhàn)中,東新門是蒙(元)大軍攻城的主要突破點之一。東新門的門洞寬1.9米,高3.16米,進深前壁厚0.94米,后壁厚0.53米,前后壁間距0.37米。在雙層拱門洞閘頂上,兩道安置閘門的門槽以及石壁上的抵杠石穴清晰如故。
護國門
護國門重慶十大標志性旅游景觀之一。護國門為釣魚城的標志性建筑,位于城南第二道防線上,在釣魚城題刻的右側上部。在釣魚城8座城門中,護國門是規(guī)模最大的一道雄關,城門洞高3.24米,寬2.45米,進深6.42米。城臺上為重檐歇山頂式城樓,高7米。其樓北倚峭壁,南臨懸崖,旁有古榕交柯,蔚為壯觀。當年,釣魚城軍民曾在護國門前面的峭壁上開鑿石穴,架梁鋪木,施以棧道出入。情況緊急之時,可迅速地將橫梁上的木板抽掉,使其通道斷絕,猶如我國北方古城的城門吊橋。如今,棧道石穴猶存。在護國門平頂門道南壁和后門洞東側,還保留有宋代的城門構件和登城的石級。
鎮(zhèn)西門
鎮(zhèn)西門是釣魚城8座城門之一。城門位于西城小山堡的懸崖之上,當年釣魚城軍民曾施以棧道出入。在釣魚城36年的抵抗戰(zhàn)爭中,樓高地險、易守難攻的鎮(zhèn)西門阻止了蒙元精銳部隊的數(shù)十次進攻,起到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”的重要作用。
奇勝門
奇勝門位于水洞門左側、城墻與上山游步道交接處,奇勝門為釣魚城8座城門之一。清代合州人曾在原址上對奇勝門進行重修。2009年,經(jīng)國家文物局批準搶救性維修“兩券一過道”的石券拱城門,并按照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重建城樓。
皇城
皇城位于北山,占地500平方米。今存基石城垣一角與皇井二眼。
午朝門
午朝門在北山皇城遺址東面,樓門已毀,尚存部分城墻和門道。
水閣涼亭
水閣涼亭在午朝門遺址右側面。原系官家水榭建筑,今存水池和4根石柱。
皇洞
皇洞位于釣魚城東面,東新門左側60余米的城墻腳下。洞口系條石砌扣而成,高1.25米,寬1米,洞身直線型向內延伸,前系券拱,后為平頂。弓身入內,幽暗森冷。前行約15米,突有石墻居中而立,形成兩個極為狹窄、人須側身擦壁爬行的隘口。再往里,洞遂合二為一,逐漸開闊。
飛來寺
飛來寺位于釣魚城南前山進出口東側的臺地上,在護國名山石牌坊右側,始建于1945年秋季,得名于寺中的“飛來佛”。飛來佛尊高5米,肩寬1.2米,為從山頂飛身而下依然站立的唐代彌勒佛造像。飛來寺彌勒佛造像造型準確,線條流暢,雕刻精細,形神兼?zhèn)洹?/p>
上天梯
上天梯在護國寺前右側百步之處之峭壁處,鑿41步之字形石級。上天梯上面為一砥平石面,存留安置拋石機、三號弩基座、碾制火藥腳碓等遺跡。傳說是神仙在釣魚臺釣魚后從此處上天的地方,其實是為抗御敵人所建的棧道。
龍眼井
龍眼井位于護國寺藥師殿前的廊檐下。井臺呈六角形,每邊長0.6米,井口為圓形,直徑0.5米,井腹深9.6米,亦系用條石疊砌成六邊形,既美觀大方,又為上下淘井時提供方便。
八角井
八角井位于西門天池附近竹林間。呈八角形,石砌,其建筑為宋代法式。井口直徑0.8米,井深20米,常年水深10米,從未枯竭。井腹為厚0.3米石料,層層錯角相疊,似階梯,可供攀緣上下。
一字城
一字城又稱橫城墻。為南宋后期因抗戰(zhàn)筑釣魚城時所建。城墻從釣魚山正城墻處南北為起點,直下嘉陵江中,F(xiàn)南面城墻尚存,北面城墻已湮沒為田土。
水洞門
水洞門位于鎮(zhèn)西門左側城墻墻基下,是釣魚城軍民修筑的一個大型排水口,因其狀似城門,故有“水洞門”之稱。洞身高6.6米,寬3.6米,進深4米。門洞右壁是經(jīng)人工稍加打鑿的斷巖,左壁為條石砌成的石墻,起券高度為3.88米。在洞頂上,架有與城墻跑馬道相連的石拱橋,拱橋中心位置的兩側面分別雕刻有一個前伸0.5米、高1米的龍頭和龍尾。
喊天堡
喊天堡位于釣魚城外。為兩處山堡,一處在鎮(zhèn)西門外0.5千米處,此處為蒙軍元帥汪德臣攻城被擊傷后痛得喊天呼地的小堡;一處在新東門外1千米處,大汗蒙哥被釣魚城守軍炮擊受傷,在此小堡處喊天發(fā)誓的地方。
腦頂坪
腦頂坪位于釣魚城新東門外200米處,為海拔344米的山堡。開慶元年(1259年)七月二十一日,圍攻釣魚城的蒙哥大汗在此處筑臺瞭望時被釣魚城炮擊所傷之地。
武道衙門
武道衙門位于釣魚城護國寺后的高地上,為南宋釣魚城軍民抗戰(zhàn)的帥府,其先是飛舄樓。此地為釣魚臺最高處,海拔391米。今只存遺址基石。
插旗山(指揮臺)
釣魚城西北面的制高點,是豎立釣魚城抗戰(zhàn)軍旗的地方,同時也是練兵的指揮臺。在此地可一覽無余地觀察釣魚城周圍群山和環(huán)繞奔流的嘉陵江。今臺址遺址可見。
古軍營及校場
古軍營坐南朝北,在釣魚城中部平緩的山頂上。整座軍營由校場和營房兩大部分組成。校場為圓形,直徑36米,面積5800平方米,是南宋晚期釣魚城守軍的駐所。校場位置適中,道路四通八達,一有軍情,無論東西南北皆可迅速集結出擊。
石照縣衙
石照縣衙位于城中朝天堰天池右側原名風火墻的坡地上。釣魚城石照縣衙是宋蒙(元)戰(zhàn)爭時期延續(xù)到元朝至元十六年(1279年)的南宋地方政權機構。在南宋王朝滅亡之后還堅持3年之久,被稱為“南宋最后的縣衙”?h衙由中軸線及東、西兩側副線三部分建筑構成?h衙的首部建筑照壁與縣衙大門相對,構成居中和震懾的作用和效果。照壁主體由青石砌成,高大方正。壁垣頂鑿飾斗拱、挑梁及圓筒青瓦,鴟尾銜壁脊,四角小翹,似如崇樓廣廈。
釣魚城古戰(zhàn)場遺址博物館
釣魚城古戰(zhàn)場遺址博物館位于釣魚城校場附近,利用古軍營營房改造而成,面積600平方米,由5個展廳、6個單元組成,展示宋蒙(元)戰(zhàn)爭時期釣魚城36年的抵抗戰(zhàn)爭。
護國寺
護國寺為千年古剎。坐落在釣魚山主峰南側海拔367~386米的4級臺地上,寺院大山門的右前方即是遠古遺跡釣魚臺。護國寺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,元大德二年(1298年)毀于兵火。明弘治七年(1494年)合州知州金祺重建,F(xiàn)存護國寺系清雍正五年(1727年)重修。清道光十三年(1833年),住持僧智慧和尚又進行培修,1835年竣工。護國寺是由來已久的“臨濟正宗”圣地,創(chuàng)建自唐,開山始祖為四祖師石頭和尚。護國寺坐北朝南,依山布局,總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。整個寺院的主體建筑由大山門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藥師佛殿、觀音殿、祖師殿藏經(jīng)樓以及僧房前后院組成。大雄寶殿和藥師佛殿分別為歇山式建筑和單檐懸山式建筑,殿宇宏敞,結構精巧。
忠義祠
忠義祠位于護國寺右側,與寺內藥師殿僅一墻之隔,有門洞與護國寺相通,也可從護國寺右側小道進入。始建于明弘治七年(1494年),原名“王張祠”,祀王堅、張玨二將忠烈。明弘治十二年(1499年),合州知州宋琢見“王張祠”簡陋而集資整修。明正德十二年(1517年),合州知州佘崇鳳刻石立碑并培修祠宇。清初,“王張祠”遭兵亂,片瓦無存。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合州知州王采珍重修,立余玠、王堅、張玨、冉琎、冉璞5位牌位祀祭,改祠名為“忠義祠”。后歷經(jīng)培修。忠義寺整座建筑由正廳、耳房和左右?guī)拷M成,采用均衡對稱式,在縱軸線主要建筑物相對對峙,構成大門進出的三合院。整座庭院東西寬20米,南北縱深30米。進入石坊形大門是一個院壩兩面的廂房,拾級而上至正廳。迎面高懸“忠義千秋”金字巨匾,匾下祭臺上排列余玠、王堅、張玨、冉琎、冉璞牌位。祭臺正面有祝文:“維神才兼武,志秉忠貞。畫地成城,據(jù)形勝而保蜀土;協(xié)力戰(zhàn)守,遺魚餅以退元戎。忠誠貫日星,先后相繼;大節(jié)凌霄漢,古今照臨。茲屆仲春修祀典,肅陳籩豆,伏維來歆。尚饗。”廳堂楹柱有華國英撰寫的對聯(lián),上聯(lián)“持竿以釣中原,二三人盡瘁鞠躬,直拼得蒙哥一命”;下聯(lián)“把盞而澆故壘,十萬眾披肝瀝膽,竟不圖王立二心”。忠義祠內有宋孝宗時期碑文4塊,宋光宗時期2塊,宋寧宗時期5塊,乾道年間以后22塊,其中記錄釣魚城之戰(zhàn)史跡的12塊。
【題刻造像】
護國名山石牌坊
護國名山石牌坊位于始關門遺址右側上山旅游便道前面,面闊7米,高8米,4柱3門3樓,仿木結構的梁、枋、斗拱俱全。石坊前后分別有“護國名山”“護國禪林”的楷書題額,字大徑尺,結構謹嚴。據(jù)史料記載,為清道光年間護國寺住持山元和尚集資興建并書題坊額。
“獨釣中原”石牌坊
“獨釣中原”石牌坊聳立在護國寺大山門外,寬8米,高9米,4柱3門3樓,雄偉壯觀。明代萬歷四十六年(1618年),合州人眾為頌揚釣魚城軍民抗蒙(元)戰(zhàn)爭的豐功偉績而建造。坊額“獨釣中原”4字系合州人、萬歷二十年(1592年)進士李作舟題寫。石坊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炸毀,現(xiàn)石坊為按原式重建的。
“!弊质
“福”字石屏位于護國寺山門外獨釣中原石坊前。明代萬歷四十六年(1618年)合州人修建。高6米、寬9米,屏正中刻“福”字,屏上橫額有“萬象蔥蘢”四字,屏左右刻有對聯(lián)“千尋峭壁江煙鎖,半嶺殘詩樹色封”。今為培修后的石屏。
唐代懸空臥佛
唐代懸空臥佛位于釣魚臺右下側24米處的山崖上。唐宋時期的釣魚山是著名的石佛道場,曾以精美絕倫的佛教摩崖造像馳名巴渝。相傳懸空臥佛造像系晚唐時期護國寺開山祖師石頭和尚親手鑿造。佛像在懸空的崖壁上鑿成,背北面南,頭西腳東,身長11米,肩寬2.2米,雙領下垂袈裟,頭為高肉髻,兩耳間距1.8米,赤足,雙腳寬1.2米。佛像袒胸露肌,面形豐滿,端莊慈祥,是一尊構圖嚴謹、比例勻稱的摩崖造像。
站佛
站佛位于釣魚山三圣崖側,為一尊高5米、肩寬1.2米的彌勒摩崖造像,人稱“站佛”。其造型和衣褶紋飾與臥佛相似,應為晚唐或北宋作品。1945年夏,佛像所在巖石崩裂,站佛從山頂上墜下在始關門內“護國名山”石坊通道大路側,仍站立,仿佛從天而降,只是由在山上面南而轉為面東站立。因此,人們?yōu)檎痉鹦藿ā帮w來寺”拜奉。今寺已毀,站佛猶存。
“千佛崖”石窟
“千佛崖”石窟位于懸空臥佛右側30米距地表0.7米的崖壁上。石窟高4.5米、寬7.35米,面西?咧需徲絮梅鹪煜,分37行排列,由底行向上至34行,每行計有佛像76~79尊不等,第35行以上逐行有所減少,共計有佛像2775尊?唔1~3行佛像正中有一尊稍大的造像為賢劫千佛,故佛窟稱為“千佛”。佛窟側壁上有游人石刻“咸淳八年”文字。
護國門道教造像
護國門道教造像為明代道教“三清”、天公地母、真人造像龕,位于護國門后北側巖壁上!叭濉饼悓0.48米,高0.36米,進深0.32米。造像通高0.68米。
三圣崖
三圣崖又稱“三佛崖”。在釣魚山“古釣魚城”摩崖側、距地表3.5米的崖壁上。為清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護國寺與白塔寺住持智慧和尚及眾門徒捐資刻造。在長4米、寬3米的凹型石龕中,是阿彌陀佛(正中)、觀世音菩薩(左)、大勢至菩薩(右)三尊面西結跏趺坐蓮臺神像。造像神情逼真,軀體肌肉豐滿,栩栩如生。佛龕下為清光緒十三年(1887年)合州舉人朱宗言題刻的“蕩胸生層云”5字,字徑尺。
王堅紀功碑
王堅紀功碑位于釣魚城西巖王堅紀功碑保護亭中,上天梯下側。石高5.6米、長5.91米。石西面正壁中有高3.4米、寬2.7米的石刻千手觀音造像和浮雕佛教故事五方。原王堅紀功碑文處,經(jīng)改刻鑿為千手觀音造像。南宋末年,張玨主持釣魚城抗戰(zhàn)時,為紀念王堅抗蒙功績刻此紀功碑。元統(tǒng)一后將碑文改刻為千手觀音佛龕。歷代風雨剝蝕,佛龕兩側彩繪處顯出原紀功碑文,殘碑上有61個字清晰可見。王堅紀功碑為國家二級文物。
飛舄樓石碑
飛舄樓石碑碑高208米、寬1.07米、厚0.12米。碑面篆刻“飛舄樓”三字,每字長0.8米、寬0.56米,系南宋資州郡丞、河南開封人李如晦題,乾道辛卯(1171年)合州石照縣令杜定集合工匠立此碑石。
新建王張二公祠堂碑記
新建王張二公祠堂碑記位于忠義祠內。明正德十二年(1517年)刻石。碑高1.56米、寬0.88米、厚0.12米,碑上方題額篆文“新建王張二公祠堂記”9字,碑文為正楷,計18行,另銜名3行。
重建釣魚城忠義祠碑
重建釣魚城忠義祠碑在忠義祠內。碑高2.1米、寬0.92米、厚0.17米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,合州知州王采珍撰書。
釣魚城功德祀碑
釣魚城功德祀碑在忠義祀內。碑高1.58米、寬1.38米、厚0.22米。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,合州知州陳大文刻石。
培修賢良祀碑記
培修賢良祀碑記在忠義祀內。碑高2.11米、寬1.14米、厚0.7米。光緒五年(1879年)建造。
重修忠義祀記
重修忠義祀記在忠義祀內,共3塊石碑,高約2米多、寬1米多、厚0.19米。光緒七年(1881年)合州知州華國英扎文刻石,正楷,中刻。
“魚山勝概”題刻
“魚山勝概”題刻位于千佛崖右側離地3米的石壁上。摩崖高1.5米、寬6.6米,字徑1.4米,篆體。前后有小記:“國朝嘉靖丙申仲秋,荊門黎一夔書。時同游永平李世寧、景陵陳詔、江陰江誼、昆明張如、囗竹楊華與焉!苯耦}殘存。
石曼卿“佛號大字”題刻
石曼卿“佛號大字”題刻位于釣魚臺右下側離地表2.16米的巖壁上。碑面高3.4米、寬2.6米,面積8.84平方米。上有楷書、線刻“三尊”(阿彌陀佛、釋迦佛、彌勒佛)佛號共12字。文曰:“無量壽佛、釋迦文佛、彌勒尊佛!泵孔指0.8米、寬0.7米,為北宋文學家石曼卿手書。石曼卿“佛號大字”題刻與“一臥千古”摩崖和“釣魚城”摩崖,并稱為釣魚城“摩崖三絕”。
“一臥千古”題刻
“一臥千古”題刻位于懸空臥佛右側離地表2.4米的峭壁上,為南宋學者王休手筆。字徑0.65米?瑫、陰刻。筆力雄健,氣勢非凡!
“魚山古跡”題刻
“魚山古跡”題刻位于護國寺前方臥佛腳上端崖壁上,為明合州知州劉士奎書題。字徑尺大,楷書。
“山人足魚”題刻
“山人足魚”題刻位于千佛巖右側離地表2.8米的峭壁上,為南宋學者王休手筆。碑面高0.76米、寬2.9米,面積約2.2平方米,字徑0.5米?瑫幙。
“魚山八景”摩崖題刻
“魚山八景”摩崖題刻位于釣魚臺右下側,懸空臥佛左側崖壁上。魚山八景命名于明代,八景為峰頂白云、嘉陵縈帶、天池夜月、古洞流泉、沙灘響雨、赤壁文光、東谷晴霞、西市晚煙。“魚城八景”題刻于康熙五十五年(1716年)夏季,“幻屋山叟”,失其姓名。
“釣魚城”題刻
“釣魚城”題刻位于護國門外、山道右側離地表2.2米處的峭壁上。高0.96米、寬2.4米,面積2.1平方米。“釣魚城”3字為楷書,字徑0.7米。兩側有記:“清乾隆庚子(1780年)孟春”“會稽沈懷瑗書”。釣魚城摩崖為護國寺僧一清泐石。
“古釣魚城”題刻
“古釣魚城”題刻位于“魚山勝概”摩崖題刻右側、三圣巖左側距地表2.5米的崖壁上。為工于書法的重慶巴縣縣長、四川鹽亭人杜兆麟在釣魚城游覽時題詞,工人刻石而成。
“民國要員題詞碑刻長廊”題刻
“民國要員題詞碑刻長廊”題刻在合川釣魚城護國門內左側石壁上,鐫刻于1943年7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訓練班成立10周年之際。題刻從右至左為:蔣中正題書“堅苦卓絕”,何應欽題書“十年教訓”,白崇禧題書“革命軍的根本是在高深學問。恭錄總理遺訓”,張治中題書“十年樹人,云蒸霞蔚,團結精神,助成抗建”,萬耀煌題書“自今以往,更當一秉總理奮斗之遺規(guī)與大公無私之精神。痛念本校同學喋血沙場之犧牲與革命將士傷亡相繼之英烈,不辭一切之痛苦堅辛以負何任何艱巨,解救國家之危亡,完成革命之大業(yè)。恭承校長對本校十周年紀念訓詞”。
陳毅摩崖詩題刻
陳毅摩崖詩題刻位于城南始關門(清代修建)外右側近百米處的峭壁上。1927年2月,陳毅與3師政治部同事范英士登臨釣魚城觀看釣魚城歷代碑記,陳毅即興口占四句詩:“釣魚城何在,遙望一高原。壯烈英雄氣,千秋尚凜然!
郭沫若摩崖詩題刻
郭沫若摩崖詩題刻位于城南護國門外徐瀾摩崖詩右側距地表3米的山崖上。1942年6月3日,郭沫若在盧子英的陪同下專程到釣魚城訪古,隨后寫成《釣魚臺訪古·華國英撰重建忠義祠碑》。
孫元良摩崖詩
孫元良摩崖詩位于“一臥千古”摩崖題刻右側,李尚德摩崖詩上方距地表2.6米的崖壁上。題刻碑面呈正方形,邊長3.24米。隸書,陰刻。共7行、32字,其中詩文4行,16字,字徑0.45米,摩崖詩幅面近10平方米,頗具氣勢。為民國三十五年(1946年)秋,抗日名將、成都人孫元良游覽釣魚城時所作,合川籍書法家喻北麓書。
李尚德摩崖詩題刻
李尚德摩崖詩題刻位于釣魚城千佛崖左側“孫元良摩崖題刻”下方距地表0.53米的石壁上,碑面高1.37米,寬0.92米,面積約1.6平方米,字徑0.1米。行書,陰刻。詩是明隆慶四年(1570年)合州舉人李尚德即將赴京參加明穆宗選拔“遺才”(謂薦舉﹑科舉遺漏人才。即未被發(fā)現(xiàn)或未受重視的人才)的覆試到釣魚城的抒懷之作。
“三圣巖”題刻
“三圣巖”題刻位于“古釣魚城”摩崖題刻右后側距地表3.5米的巖壁上。巖因石壁有“西方三圣”摩崖造像而得名。西方三圣,又稱“彌陀三圣”,即阿彌陀佛、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。 |